浚县百科网 网站首页 资讯列表 资讯内容

不管去哪里,出门都要默念6个字,别不当回事

2024-01-09| 发布者: 浚县百科网| 查看: 144| 评论: 3|来源:互联网

摘要: 《增广贤文》中写道:“在家千般好,出门处处难。”一个人守着自己温馨的家庭,有着家人无微不至的照顾,处...
无缝弯头 http://www.wtwzg.com

《增广贤文》中写道:

“在家千般好,出门处处难。”

一个人守着自己温馨的家庭,有着家人无微不至的照顾,处处能够感受到亲情的温暖;但是,一旦走出家门踏入社会,因为面临着陌生与未知,则会让自己频频遭遇挫折。

这一点,确实如此。

行走当下,往往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,并不是每一个人都与你志趣相投或者秉性相仿,更多的会是截然不同的处世态度与人生态度,时时刻刻考验着自己的抉择与智慧。

尤其是一些突如其来、猝不及防的事情,更会成为一个人走向成熟的重要一环。

任何事情都有自己的底层逻辑,出门在外与人交往也是如此。

不管去哪里,出门都要默念6个字,别不当回事。

1冷静

俗话说:

“冲动是魔鬼。”

当一个人遇事容易冲动、鲁莽时,会让人变得盲目愚蠢,更重要的是经常做出悔不当初的错事,让自己付出巨大的代价。

所以,出门在外,心中一定不要忘记冷静两个字,凡事三思而后行,保持冷静、反复斟酌,才是行走在外最顶级的智慧。

现实中,不是你付出善良,就一定会收获善良,有些人上一秒和笑脸相迎,下一秒或许就会恶语相向,今天与你称兄道弟,明天就可能忘恩负义。

遇事,让自己保持冷静,不要急于做出过多的反应,慢慢看清一个人的言行举止,就能真正看清人性、保护自己。

可以说,出门在外保持冷静是一种最理智的方式,目的就是让我们不要轻易被坏情绪支配,而是拥有自我的判断标准,明辨是非、听从自己。

叔本华说:

“一个明智的人就是一个不会被表面现象所欺骗的人,他甚至预见到了事情将往哪个方向变化。”

当你能够保持冷静时,就是给自己的情绪预留了足够的缓和时间,也能让自己真正能够看清事情的本质,成功也会如期而至。

2尊重

孟子说:

“爱人者,人恒爱之;敬人者,人恒敬之。”

出门在外,懂得尊重他人,也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,让彼此少一份分歧、多一些赞同。

不是所有的鱼都生活在同一片海洋,也不是每个人都和自己一样,当自己出门在外能够秉持着尊重的态度,就能减少麻烦,赢得喜爱。

你尊重我的感受,我也愿意替你考量。

平等对待,互相尊重,才是与人交往的最高境界。

有句话说:

“爱出者爱返,福往者福来。”

出门在外,懂得尊重他人,也会赢得别人的尊敬,得人心者,自然也会与好运相伴。

很多时候,如果一个人总是恃才傲物、自高自大,总是觉得高人一等,看不起别人,很容易遭遇挫折,跌入深渊,让自己付出巨大的代价。

山外有山,人外有人。

当自己能够去尊重他人时,也是一种为人处世的智慧,不会让自己因为太过锋芒而“有眼不识泰山”,而是以谦卑之心向他人学习,才不会轻易在人生路上犯错。

当自己能够以尊重为前提,保持谦逊,自身的境界也会提高,人生之路也会越来越顺。

3和气

《周易》中写道:

“和气致祥,乘气致戾。”

和气能够给自己带来祥瑞,不和则会招来横祸。

若是出门在外,心中一定不能少了“和气”两个字,让自己越走越顺、行稳致远。

看过这样一个故事。

据说王羲之曾经打算用一幅《道德经》与人换回一只大白鹅,被广为流传。

有一天,齐白石在书房作画,听到有人叫卖白菜。

他忽然一想,自己也可以效仿王羲之,用自己的画换白菜。

齐白石画了一幅白菜,走出家门,对卖菜老农说:

“我用这画上的白菜,换你一车白菜行不行?”

老农一听气急败坏,开始大骂:

“你拿一张破画想换我一车白菜,你想得真美!”

一顿骂,让齐白石拿着自己的画灰溜溜地走了。

围观的路人告诉老农,他是齐白石,那幅画上的假白菜,能够买下你数以万计的真白菜。

老农懊悔不已,唉声叹气。

其实,出门在外尤其是做生意,一定要和气生财,才能真正让自己抓住机遇,收获满满。

最重要的是,保持和气宁让三分,也能够让自己避免许多无所谓的纷争,也是一种明哲保身的智慧。

尤其是当自己根本不清楚对外的实力、背景、能力时,保持和气也能减少自我损失,让自己摸清清楚后有所准备,不至于因为狂妄自大才遭遇人生的滑铁卢。

作家蒋勋说:

“当千帆过尽,看遍风尘,我们终会读懂大千世界,迎来自己的觉醒。”

对于一个人来说,真正的觉醒,就是要懂得行走在人世间,不要忘记六个字:冷静、尊重、和气,让自己保持清醒、从容淡定,少一些损失、多一些收获。

图片来源摄图网



分享至:
| 收藏
收藏 分享 邀请

最新评论(0)

Archiver|手机版|小黑屋|浚县百科网  

GMT+8, 2019-1-6 20:25 , Processed in 0.100947 second(s), 11 queries .

Powered by 浚县百科网 X1.0

© 2015-2020 浚县百科网 版权所有

微信扫一扫